“多元课堂•知识盛宴”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2025年多元课程精彩开讲

  • 时间: 2025-04-17
  • 作者:
  • 点击:

  2025年4月16日上午,在戏剧学院中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与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宛如一场盛大而充实的知识盛宴,为师生们带来了难忘的学习体验。

  当日上午8:30 - 12:00,陈晓霞老师与李韩筱老师共同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此期间顺利开展。陈晓霞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捕捉戏剧灵感,鼓励大家大胆创新情节架构。学生们在她的指导下,积极尝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戏剧创作的素材,在创意的碰撞中构建独特的表演故事。而李韩筱老师的课堂则宛如心灵港湾,他运用多数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传授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通过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在轻松氛围中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呵护自身心理健康。

  与此同时,叶超老师和张澄老师的“性别平等”课也拉开帷幕。张澄老师专注于表演指导,他通过亲身示范经典戏剧片段,细致入微地纠正学生的表演动作与神态,帮助学生精准把握角色的情感脉络,提升舞台表现力。叶超老师则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剖析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维度进行思考。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在思维的交锋中树立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感。

 

       王亚华老师和刘墨老师的“老年困境”课也在同一时段展开。王亚华老师聚焦剧本创作的核心——台词雕琢。她带领学生逐字逐句推敲,从语言风格到情感深度,全方位讲解如何让台词成为戏剧角色的灵魂。在她的教导下,学生们学会用精准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推动剧情发展。刘墨老师的课堂则充满人文关怀,她通过展示详实的数据和真实故事,让学生们深刻了解老年群体在生活保障、医疗健康、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的困境。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考,探寻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有效途径,传递出尊老、助老的温暖力量。     

  范迪老师与王轶文老师的“声音疗愈—古诗词吟诵中的身心放松”课程,同样在上午时段进行。范迪老师另辟蹊径,将传统古诗词吟诵与声音疗愈相结合。课堂上,学生们在悠扬的吟诵声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同时探索声音对身心的舒缓作用。通过特定的发声练习和音频体验,开启一场独特的心灵放松之旅。王轶文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突破传统戏剧的边界,尝试将新兴艺术形式与戏剧元素融合。从新媒体艺术到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在戏剧创作中探索更多创新可能,为戏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崔昕宇老师和殷一方老师的“教育帮扶”课在当日也备受关注。崔昕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家将前沿科技与戏剧创作深度融合,探索戏剧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下的新形态。殷一方老师则立足教育现实,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分享国内外教育帮扶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激励学生积极投身教育公平事业,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

  4月16日这一天,校园里不同课程与活动相互交织,从艺术创作到心理健康,从社会议题到身心疗愈,全方位为学生们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老师们倾囊相授,学生们积极求知,浓厚的学术氛围弥漫校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入强大动力。

  当日下午,于丽红教授莅临昆明传媒学院。于教授身兼数职,作为云南省银龄教师、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朗诵学会副会长、声音行者艺术顾问,同时也是云南省政府津贴获得者和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她在表演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卓越成就,备受业界赞誉。

  于丽红教授首先观看了由各位老师带领学生排练出的五组肢体剧。舞台上,学生们全情投入,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细腻的表情变化,展现出对表演的热爱与执着。或灵动跳跃,或沉稳内敛,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饱含着对角色的理解与诠释。

  观看结束后,于丽红教授对每一组肢体剧进行了专业点评。她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艺术感知,从肢体动作的规范性、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到舞台节奏的把握、角色塑造的完整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她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他们在表演中展现出的创造力和激情。

  同时也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且实用的改进建议。她强调,表演不仅是肢体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和灵魂的共鸣,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表演水平。

  此次于丽红教授的到访,为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前沿的教学理念。相信在她的指导和激励下,学院表演专业将迈向更高的台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表演人才,在未来的艺术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7 08:37:35